微动态丨走近“花城文学之夜”幕后:文学与艺术跨界联动的无限可能

2023-05-05 16:50:41 来源: 南方plus

文学,从不局限于白底黑字的书本。近年来,文学搭载歌舞、话剧、多媒体工具等媒介,不断拓宽我们的想象边界。5月4日,“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以下简称“花城文学之夜”)幕后纪录片公布,讲述文学与艺术跨界联动的无限可能。

从文学到舞台:有风自南,永不停歇


(资料图)

“文学是所有艺术的酵母,用特有的魅力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构建、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但是怎么用一台晚会来表达对文学的敬意,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总导演李维佳回忆道。

晚会筹备期间,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建议:文学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不要把文学架得高高在上,可以考虑通过构建具体的意向,表达文学与时代、与人民的关系。

最终的答案是搭建一座虚拟的文学之城:花城。在这座城市里,4位“追风少年”(新生代)分别进入4个场景,通过与“读境人”(前辈)的交流,共同探索“文学是什么”。

在“时空之境”中,他们一起感受文学建构时空、让经典历久弥新的力量;在“物我之境”中,他们一起感悟文学直达心灵,让人自信自知、重构自我的魔力;在“意象之境”中,他们一起解构文学的内在表达与外在符号;在“未来之境”中,他们一起追随思潮之风,探索关于文学的无数种可能。

此外,“花城文学之夜”还通过强烈的视觉呈现致敬文学。当诸如隐秘、永恒、凝视、回响、星辰、麦浪、代码、独白、荒野 妙笔等近100个关键词垂挂在整个舞台之上时,对于文学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感觉特别震撼,充满了力量感和梦幻感。”《花城》杂志编辑杜小烨感慨道。

晚会视觉效果总监王婷婷说:“最终的舞台呈现效果和我们预想的基本吻合,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连在一起,其实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文学作品。文学就是这么奇妙,是中国汉字无穷的排列组合,从而表达不同的情绪、讲述不同的故事。”

晚会高潮时分,首届花城文学榜的上榜作家走上舞台,接过绽放的“金木棉”——这一刻,是一座城立下誓愿:根植岭南文化,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用寄托期待、承载重量的书写,为当代中国文学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见证新时代的浩瀚与壮阔。

专访广美院长范勃:用素描致敬文学

在“花城文学之夜”展出的10幅作家肖像画,便是文学呈现在视觉上的又一种可能性——文学是艺术的根,艺术丰富了文学。

尽管早已看过数遍原稿,但在活动现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仍然感到震撼:现场揭晓了首届“花城文学榜”上榜的10部佳作, 10幅上榜作家的肖像画被舞台上橘色的灯光所聚焦,像是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木棉花。

“花城文学之夜”举办当晚,有数十万名网友在线观看直播,并将多个视频片段进行二次传播,播放量最高的超过了10万次。其中一位网友评论道:“看到作家们的肖像,我突然好想去读他们的书。”

时间拨回至今年3月初。广州春光正好,但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有一群师生正处于紧绷状态——他们接到了重要任务:为即将揭晓的首届“花城文学榜”上榜作家们绘画肖像。上榜作品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学原创的最新成就,肖像画则是文学创作环境与作家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现。

接到任务后,范勃马上找来油画系副主任林锋,油画系教师褚朱炯、谢郴安,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很快,绘画方案达成一致:采用素描画法。

素描肖像画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重要的艺术练习形式,是油画创作的基础。每一位油画系师生都经历过长时间的素描训练,有高效、高质量掌控画笔的能力。相比浓墨重彩的古典绘画风格,素描的返工率和耗时都更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范勃们看来,素描与文学的特质十分契合。两者都是用白纸黑字(线)勾勒故事背景,即使没有彩色油墨的视觉辅助,看似简单的几笔仍能将受众拉进纸上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发更大的想象空间。

接到任务4个小时后,黄智杰、郭昌镐、林瀚、林子翰等几位油画系研一学生已收拾好画具,站在画室门口了。

每位学生需要画完两幅肖像画,“画完”的意思是指导师修改完毕、调整好所有细节。尽管这几名学生早已“身经百战”——读本科时,他们的作品就已在各类艺术展中展出,但这一次创作仍然不容易,每幅画都返工了好几版。

如何将作家的半身照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是师生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作家们提供的照片,动作大多趋同,表情多为庄重。如何让10幅肖像既有整体联系又有各自特色?

广美师生们通过调整光影的强弱和面部微表情来完成。比如,笑容的程度不同,肖像画就有了不同的层次,也就有了鲜活的感觉。

师生们均已相处一年以上,其中两位学生还是室友,相互间已具备高度默契。大家一边讨论、一边说笑地画画,尽管任务富有挑战性,但团队氛围是正向的,效率因此比想象中高——广美师生们提前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

回头再看,“花城文学之夜”呈现的10幅作家肖像画,是范勃和广美师生们交出的一份作业,同时也是一则宣言: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文学和艺术,这是人的本质需求”。

【南方+记者】黄楚旋

【通讯员】吴慧

【图片】主办方供图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