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母女高铁“一等座”引全网热议:“你不配”才是扎心的刀……

2023-09-08 19:13:48 来源: 当代教育家

本文共35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相关资料图)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这段时间,安徽一对母女的对话,引来了很多网友的怒赞。

视频一出,立刻引发了全网上千万的热度,连各大官媒都纷纷点赞、转发。

起因是,一家人出去旅游,买票的时候,母亲多花了482元买了一等座。

对于这样的行为,女儿不能理解,在她看来,二等座又不是坐不了,为什么要多花这么多钱去买一等座呢?

于是,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然而,母亲却告诉她:“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要知道,你值得一等座,你配得上一等座。”

女儿不死心,继续问到:

那商务座呢?

母亲稍微犹豫了一下,然而,她接下来的回答实在太过惊艳:

商务座你也配得上,只是爸爸妈妈目前的能力还配不上。但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爸爸妈妈的问题。

没钱我们只能坐绿皮火车,但是有钱我们肯定带你住5星级酒店啊。

女儿也很懂事,心疼爸爸妈妈的付出,她问:

那节约一点不好吗?我不想让你们这么辛苦。

妈妈的一番话让人动容:

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呢?没有你们爸妈也是要努力的啊。只是有了你们,我们努力的动力会更大。

母亲还说:“再比如,你想吃的是车厘子,可是你去超市发现,一斤车厘子能买一箱苹果,结果你就傻乎乎地扛着一箱苹果回家了。

你想吃车厘子,你就买车厘子,如果买不起一斤,那就买半斤,而不是你觉得,我就只配吃便宜苹果。”

最后,母亲告诉女儿:“要记住,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但前提是,你也在为之努力。”

视频不长,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很多网友红了眼眶。

有人在视频下写了个回答:

原来累了是可以打车的,热了是可以开空调的,喜欢了很久的东西就攒钱买回来,你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而更多的评论,则让人越看越心酸。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要体谅父母的不易。

而父母,也常常告诉孩子:

自己是多么辛苦,所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省着花。

当然,在某些时候,他们说这话其实也没错。

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尚可,却还要过度追求“勤俭节约”,那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长期给孩子灌输“家里穷”的思想,会导致孩子在花钱的时候,充满愧疚。

他们获得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刻短暂的满足,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负罪感,好像自己根本不配获得幸福。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大部分都会选择过“低配版”的生活: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敢在工作上争取,不舍得为自己花钱。

甚至,当别人向他们释放善意的时候,他们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诚惶诚恐地认为:我还不起。

“配得感”,正在成为中国孩子身上最稀缺的一种品质。

这段母女的对话,让我想起了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即将大学毕业,他跟室友约好一起去毕业旅行。

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也心疼父母的付出,毕业旅行的经费,他没有向父母开口要,而是自己做兼职,跑外卖,挣钱去旅行。

他有多拼呢?

就在旅行的前一晚,他还在送外卖。

终于,这段旅行开始了。

因为路途较远,他们决定搭乘飞机,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

他兴奋地将飞机上的风景分享给自己的母亲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这句话,瞬间让这段旅程变得黯淡无光。

母亲的挖苦和讽刺,让他心疼不已,愧疚难当,好像自己犯了个天大的错误。

他甚至自我怀疑,是否不配拥有别人一样的人生。

这段话,也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有的父母,似乎天生就在跟苦难“较劲”,他们习惯了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习惯了抠抠搜搜过日子,也习惯了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哭穷。

所以,当孩子向他们分享快乐时,他们就会自动把这份快乐,换算成多少钱,然后舍不得,进而挖苦讽刺,责备训斥。

网上有个女孩说:

爸妈总觉得我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在我分享我的日常时,总要和我对比一下,

“你吃那么好的饭,我才吃碗面条。”

这样的父母,实在太让人窒息。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以贫穷来绑架你,让你觉得自己稍微得到一点好的东西,都是对不起父母。

“奇葩说”辩手席瑞说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他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养你不容易”。

因此,每次跟着大人去超市,他都不敢抬头,总是低头看着地板,因为担心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他会克制不住。

有一次实在太馋了,他盯着一瓶橘子罐头看了很久,摸了一下,被姥姥发现了。

姥姥走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这瓶罐头。

回来的路上,姥姥说:这瓶罐头7块9,够我们吃一顿饭了。

他说,那一天的自己,格外难过,那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苦的罐头。

这样的场景,总是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

好不容易吃了一次自助餐,爸妈还不忘敲打:这顿饭可是咱家半个月的伙食费啊。

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子,爸妈却说:你在外面穿金戴银,我们老两口在家穿破烂。

这些随口道来的话说多了,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种观念:

我在吸干父母的血供养自己。

谁还能安心去体验人生的美好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小女孩跟着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小女孩看了很久,想买一瓶4块钱的饮料。

但,这个要求,却被母亲驳斥。

她在超市开始长篇大论地讲道理:

以后上超市不能随便见着就拿,一定要先看价格。不是说不让你花钱,而是说,你是个没赚钱的小孩,咱这个消费水平就在那里,不能跟别人比……

超市里人来人往,而母亲就这样毫不留情的大声训斥着孩子。

骂她不懂事,说她不体谅爸妈的艰辛。

小女孩在一旁沉默着,将饮料放回了原处。

有网友说:

4块钱一瓶的饮料就开个讲座。不知道的,还以为小女孩拿了40万的东西。

甚至还有人说:

大人出不起4块钱,那就出去拼命赚钱啊!而不是在这里指责孩子,让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这4块钱的饮料。

以前我不相信,有的女孩会因为别人给的一点点温暖就变成恋爱脑。

现在我信了。

她们在父母这里,得到4块钱的饮料都是奢望,倘若日后有人给她买一杯40块钱的奶茶,她们就会感激涕零,对人死心塌地。

孩子们想要的其实并不多。

但中国式父母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他们自己苦惯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将这份苦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们自己节省惯了,于是也看不惯子女花钱,哪怕这钱是孩子自己挣的。

“咱家什么条件你不知道吗?”

“爸妈挣钱多辛苦你没看到?”

这些话一遍一遍地出现在孩子的耳边,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消费欲望是可耻的,花父母的钱买东西,就是一种罪过。

这不是在教孩子懂事和节省,而是利用孩子的愧疚感去压制他。

这种强加的苦难,非但不会磨砺孩子的心志,反而会让他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有人说,那家里条件确实不好,难道不能说实话吗?

其实,贫穷的父母,大可以坦坦荡荡地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

然后,鼓励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有更好的东西。

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被父母的苦难捆绑。

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尊重。

在匮乏中成长的孩子,怎么指望他们的精神变得丰富?

缺少爱意浇灌的孩子,往往越长大,越自卑。

最终,孩子即使长大,也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住一生。

在网上刷到一个博主。

他挣了钱,就带着父亲到处旅游吃喝。

每到一个城市,就去带父亲品尝当地的美食。

老爷子虽然一辈子没出过农村,但现在跟着儿子出来了,也是乐呵呵的,从不扫兴,从不怪儿子浪费钱。

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父亲兴奋得像个孩子,不停地拍照。

第一次带父亲去米其林餐厅吃饭,他也乐意品尝各种美食,而不是吐槽儿子浪费钱。

有网友由衷地感慨:

这就是挣钱的意义。

努力赚钱,去看看世界的繁华,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百味,能有什么问题?

无非就是变得更快乐一些罢了。

不必时时刻刻紧绷着情绪,不必担心花了一点点钱,这个家就会垮掉。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和孩子,是最亲密的人,彼此都应该值得最好的。

薛兆丰说过:

贫穷是两个词的组合,贫是指你当前的财务状况差,而穷是指心气尽了,没有希望了。

常常在孩子面前念叨“穷”的父母,永远无法拥有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他们一次次的将孩子的信心磨灭,一遍遍地踩踏孩子对未来的期望。

然后又责怪孩子:为什么你不像别人那样上进?

这样的父母,其实没有能力支撑起一个家。

家是什么?

是孩子永远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是他们可以予取予求的爱意之源。

只有在年少时,拥有了“配得感”的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岁月里,拥有无限的能量。

“配得感”不是肆意挥霍,而是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值得去享受更好的生活。

做别扫兴的大人,别让孩子被匮乏感困住一生。

贫穷并不可怕,心穷才是最可怕的。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两年破局,这位局长为乡村教育找到了一条出路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