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换车谁还买特斯拉呀?”

2023-07-05 15:19:01 来源: 汽车公社

没有太多意外,经历又一夜大涨,特斯拉股价来到279.820美元,总市值也回暖到8869亿美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显然,资本市场给予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最正向的反馈。

诱因,还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二季度,身处终端再度创造了历史新高,多项数据均超过之前的预期。

具体来看,特斯拉共生产新车47.97万辆,同比增长85.51%;共交付新车46.61万辆,同比增长83.02%。

其中,作为绝对的主销担当,Model 3(参数丨图片)与Model Y共生产新车46.02万辆,同比增长90.04%;共交付新车44.69 万辆,同比增长87.36%。

作为家族双旗舰,全新Model S与Model X也开始渐渐放量,共生产新车1.95万辆,同比增长18.76%;共交付新车1.92万辆,同比增长18.85%。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结合相关数据,特斯拉位于全球的库存量正在快速降低;另一方面,特斯拉上半年累计交付量已达到88.8万辆,只要不出现太大偏差,全年180万辆的目标大概率会顺利完成。

当然,势头如此向好的背后,马斯克大举推行的“促销策略”,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斯拉也从中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殊不知,就在几天前,其身处中国车市又官降了,而这一次主要针对的是Model S与Model X。即刻选择下定,便能享受3.5万至4.5万元不等的福利。

计入优惠后,Model S双电机全轮驱动版77.39万元起售,Model S Plaid三电机全轮驱动版98.89万元起售;Model X双电机全轮驱动版86.39万元起售,Model X Plaid三电机全轮驱动版101.39万元起售。

但也恰恰因为上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刺激方式,不免令外界开始担忧特斯拉的赚钱能力。换言之,其眼下产销层面的快速增长,更多是以牺牲盈利为代价换来的。

毕竟,回顾2023年一季度财报,它的营业利润率已经从2022年一季度的19.2%降至11.4%。至于接下来是否会持续走低?美国当地时间 7月19日,特斯拉将会亲手揭晓答案。

而作为旁观者,更想说的是:“对于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无需太过担心,暂时的波动终究无法阻挡其向上的势头。

相比之下,身处万分仰仗的中国车市,综合竞争力的减弱,或许才是真正棘手的麻烦。”

试问,随着时间推移,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考虑首购一辆新能源车时,总是将Model 3或Model Y纳入到初筛范围,最终却碍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又将它不留情面的放弃?

试问,随着时间推移,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特斯拉车主,在考虑换购一辆新能源车时,甚至完全不再考虑Model 3或Model Y,而是头也不回的转向其它自主品牌?

现象背后,暴露出的痛点,还是其不够吸引人了。

的确,如果站在一个相对理性与客观的角度,Model 3与Model Y作为“全球车”算得上非常合格,简单明了的打法也特别奏效,加之拥有马斯克的个人光环,顺势便能收割一批又一批的客户。

不知为何,越来越觉得二者就像是电动化时代的丰田凯美瑞与大众途观,成为各自细分区间绝对的“标杆”。

可到了中国车市,竞争惨烈程度远超想象,尤其是进入2023年以来。

位于全新赛道,在所有参与者的疯狂内卷之下,潜在消费者的胃口已经被“养刁”。对于一款“适合”的新能源车,大家的评判标准正在变得愈发严苛。

而接下来的篇幅,更想聊聊一些略显主观的感受。

上月,参加某场试驾会,驾驶Model Y高性能版在广州肇庆赛车场厮杀了几圈。平心而论,动态层面这款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槽点。

悬架充满韧性、方向极致精准、动力非常炸裂、刹车信心十足、电门线性平顺,对比那次活动的主角小鹏G6,甚至可以说占尽优势。

但到了静态层面,首先整车配置差强人意,尤其是四张座椅,无论是对腿部、肩部、颈部的承托,海绵的柔软程度,还是皮质的触感,都算不上好。

其次,Model Y的后排空间表现,较为令人失望,身高175以上就会感到局促,加之炎炎夏日头顶那块玻璃天幕带来的炙烤感,体验大打折扣。

再者,智舱部分,语音不太“灵光”,车机导航的路线规划也很单一,怪不得大多数特斯拉车主,都会另配一个手机支架。

最后,则是智驾,这一部分本该是坚守纯视觉技术路线的特斯拉,遥遥领先的强项,但碍于FSD迟迟无法在华落地,加之中国各个城市道路的复杂与多样性,都让现有功能有些捉襟见肘。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拿小鹏G6为例,针对Model Y的上述短板,都做了精准地补足与升级。

更丰富的舒适性配置、更大的整车空间、更好用的智舱与智驾,关键随着6月29日上市发布会的进行,20.99万元的起售价还更便宜。

而从“车fans孙少军”微博发布的72小时一线销售快报来看,小鹏G6已经对Model Y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预售订单转化率甚至达到较为夸张的55%-60%。

面对如此变化,不得不再度感叹:“想要买一辆智能电动车,如果说曾经特斯拉就是唯一,那么现在则变为了之一。”

况且,眼下Model Y在华需要面对的挑战者,除了小鹏G6还有大把的存在。身为“全球车”的它,却迟迟未能做好“本土化”。

同样,Model 3的处境与之类似,B级纯电轿车市场早已红海一片。虽然预热许久的改款箭在弦上,但结合目前的生存环境,以及其自身产品力有限的升级,谁能保证它的到来一定就能大杀四方?

总之,还是那句话:“身处中国,特斯拉那段一车难求、躺着赚钱的日子彻底过去了。”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抗衡。

当然,想要真正意义上战胜对手,第一步便是正确认识对手的实力。

此刻,即便遇到了重重阻碍,但特斯拉依旧强大。在很多维度,它的前瞻性与领先优势,仍明晃晃的摆在那里。

并且随着2023年交付量迈过180万辆大关,势必会成为一个更伟大的品牌。

而作为见证者,虽然身边还是会有朋友吐槽,“再换车谁还买特斯拉呀?”但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它足够的尊重与掌声。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