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行业分析:今夏高温天气频繁 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2023-08-08 16:50:41 来源: 中研网

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北方多地持续高温,南方高温天气也逐渐增多。


(相关资料图)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和“厄尔尼诺”卷土重来,高温天气正在席卷全球。在各地频频处于高温天气的情况下,人们对空调的需求飙升。据了解,空调销售在近期延续了今年以来同比量价齐升的态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空调产品的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9%,成为大家电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为满足需求,目前空调厂商普遍在扩大产能并提高库存水平。仅7月份,全国空调企业的总产量就达到1483万台,同比增长了22.6%。不仅是国内市场,中国空调出口海外也很火热。

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其中,广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广州大学城还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广州大学城采用的是“冰蓄冷”技术,大学城内的各个冷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过输送管道将冷冻水输送到各用户终端,转化为冷气,给人们带来清凉。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单位,都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务。

在三亚的海棠湾区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截至目前,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的总签约供冷面积已经达到3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建成满负荷运行之后,供冷面积可达到35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约2.8万吨等价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在深圳前海,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新中心,前海规划建设了10个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网,供冷服务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集中供冷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什么是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是指像集中供暖一样,通过冬季供热管网,把冷冻水输送到位于区域内的换热站,通过冷交换后将7℃-9℃的冷冻水输送到用户的末端风盘系统。2022年,济南CBD片区开始集中供冷模式试运行,已经覆盖该片区商场、写字楼等约21万平方米范围。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错峰降容、高效节能、智能管控、避免重复投资等特点,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

按理说,集中供冷节能减排效益显著,那么它的经济性就毋庸置疑。但现实没这么简单,集中供冷项目想要盈利并不容易。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集中供冷具备规模经济特征:用的人越多,客单价越便宜,用的人越少,客单价越贵。如果不能规模化推广,就有可能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

我们的报告《2023-2028年中国集中供冷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在集中供冷领域,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从减排紧迫性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这将给各种环保节能技术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比如,广州城投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80吨,相当于26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未来,气候变化显然将给集中供冷的推广提供更强动力。

报告对我国集中供冷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赢利水平与企业发展、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集中供冷行业的前景与风险。

想要了解更多集中供冷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集中供冷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